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北宋一匹夫> 第869章 所谓诚意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69章 所谓诚意(1 / 2)

得知宁策打算后,众将便不再多言,

宁策当即下令,先是命张宪在山东一带,募兵练兵,兵力贵精不贵多,以守住州府为底线,

又命郑天寿招募人手,扩大规模,尽快提升手榴弹和火炮的产量,为官军提供守城武器,

最后则是吩咐杨志,把新型火炮的制造工艺和图纸,尽快送去西北,让关胜在西北监督造炮,

将来要打西夏,火炮肯定要用上,

总不能千里迢迢,把火炮从乐安运到环庆路去,

大方向吩咐下去,剩下就是手下去执行了,随即宁策吩咐散会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宁策就带人去各处巡视,毕竟钱庄,修建,收房地产税等,都是新生事物,很多地方的官员,根本都不知道该怎么搞,

虽然有宁策派去的学生帮忙出力,但还是出现了很多瑕疵或纰漏,闹出不少乱子,

宁策亲自带人,一个县城一个县城地走过去,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,整个正月,就光忙这事了。

宁策预计是二月末启程去西北,到了那时,地方上也磨合得差不多了,士卒招募及训练,也会初具雏形,到了那时,宁策才能放心离去。

但没想到,这一天,东平知府胡宪匆匆来访,

看到胡宪前来,宁策有些诧异,

按常理讲,东平

府那边不应该有事,

结果胡宪说道:“王爷可知,下官的师弟黄中?”

黄中?

宁策一边回忆,一边点了点头,“有印象。”

黄中和胡宪一样,都是大儒游酢的学生,黄中年龄比胡宪小,但学术造诣极深,是游酢的得意高徒。

胡宪道:“师弟虽然年龄比我小,但学问上的造诣,远超下官,并且恩师临终之前,认可他为衣钵传人。”

宁策点了点头,暗想本官不但知道黄中,还知道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徒弟呢,号称理学集大成者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,就是黄中的徒弟!

朱熹那可是老有名了,

果然是名师出高徒!

然后胡宪说:“实不相瞒,黄师弟才华横溢,方能继承恩师衣钵,无论是学问,还是在朝野的影响力,都十倍于下官,

数日之后,黄师弟就会来乐安港。”

宁策很奇怪地问,“他来做什么?”

胡宪答道:“安德帝姬曾在恩师门下就学,与师弟有同门之谊,他是来看望帝姬的。”

宁策哦了一声,很直接地问道:“那他来乐安港,跟本官有什么关系?”

胡宪哎呀了一声,“下官刚才说的不是很明白了么?师弟之才,胜我十倍,大人新组建的青州书院,若是能得此人加盟,则大事可成!”

宁策看了一眼胡宪,缓缓点头,

“本官明白了。”

双方都是聪明人,一点就透,

在古代,既没有网络,也没有电视台,话语权,几乎都掌握在读书人手中,

游酢在大宋文坛,是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,黄中作为他的衣钵传人,天然就在读书人中,有着强大的影响力,

并且游酢的那些人脉,故交好友,也会顺其自然地被黄中继承。

打个比方说,如果把游酢比作张三丰,那胡宪就是武当派嫡传弟子,但黄中,则是武当派新任掌门人!

行走江湖,谁都给他三分面子!

如果能拉拢到黄中,不仅能给新成立的青州书院助长声势,更重要的是,能让宁策在朝野上下,有更多的支持者。

或者说,宁策将来要争霸天下,有黄中相助,就能如虎添翼。

于是宁策便问,“令师弟可有什么爱好?”

想要拉拢一个人,最好是投其所好,

胡宪说道:“师弟意志坚定,轻易不受外界蛊惑,想要说服他,不是一般的难。”

宁策微微拉下脸,心想难道你是来消遣本官?

又让我拉拢他,又说他不好拉拢?

胡宪急忙道:“但也不是没有办法,据说,师弟很在意‘诚意’这两个字,

有传言说

,如果能看到足够的诚意,他就会答应对方一个要求。”

宁策沉思着点了点头,“如果本官让他看到诚意,他就会投靠本官?”

胡宪点了点头,

宁策感觉这有点荒谬,

并且‘诚意’这两个字,也太过笼统,

怎么样算是有诚意?

于是皱眉问道:“这传闻,确定是真?”

胡宪点头,“应该不假,王爷可听说过程门立雪的典故?师弟之所以如此,恐怕也是跟恩师有关。”

程门立雪,是个很出名的典故,也是个成语,

说的是杨时和游酢两人,拜访恩师程颐,看到老师在屋中打坐,他们不忍心打扰老师,又不肯放弃求教的机会,于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,

等程颐醒来后,门外的积雪,已经有一尺厚了。

这个典故,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,而流传千古。

程颢程颐兄弟,号称二程,是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,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,地位极高。

杨志一直在旁边静静听着,当听到程门立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